揚州鹽商江春生平事跡
江春字穎長,號鶴亭,安徽省古徽州府歙縣江村外村人,生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卒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終年69歲。江春出身鹽商世家,他的祖父“擔囊至揚州”,“用才智理鹽策”,“數年積小而高大”,成為兩淮鹽商的中堅人物。江春的父親江承瑜也從事鹽業經營,為兩淮總商之一。春早年讀書,22歲那年參加鄉試考舉人,名落孫山。雖未中舉,其聰明才智卻在商界得以施展。他棄文從商,協助父親經營鹽業,父親去世不久,江春接任兩淮總商。他廣交官府王侯,熟悉鹽法,精通商務運籌,練達多能,在擔任“兩淮鹽業總商”的40年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謀略與才華,先后蒙乾隆賞賜“內務府奉宸苑卿”、“布政使”等頭銜,薦至一品,并賞賜頂戴花翎,為當時鹽商僅有的一例。
乾隆六下江南,均由江春籌劃張羅接待,即所謂“江春大接駕”。乾隆曾于金山行宮與江春奏對稱旨,親解御佩荷囊,面賜佩帶,并兩次親臨江春的別墅“康山草堂”,賜金玉古玩,題寫“怡性堂”匾額,并以“鹽商之財力,偉哉”,贊嘆江春富可敵國。
乾隆五十年(1785年),江春等鹽商獻銀100萬兩,賀乾隆登基50年大典,江春受邀赴宴于京城乾清宮舉行的“千叟會”,并與皇帝進同與宴,受錫杖。這“千叟會”每五十年舉辦一次,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宮廷盛宴,是清宮中規模最大、與宴者最多的御宴,此為江春又一“牛”處。
江春在揚州構筑的園林建筑,共有8處之多,有“康山草堂”、“退園”、“凈香園”、“深莊”、“秋集好聲寨”、“江氏東園”、“西莊”、“水南花墅”等。江春雖長居揚州,然而卻一直生活與拼搏在他刻意營造出的“徽州殖民地”氛圍中:住的是徽派特色濃郁的別墅以及私家園林,吃的是從老家徽州帶去的家廚團隊與主要原材料烹制出的徽菜佳肴,玩樂的是自家組建的“春臺班”等徽劇,甚至于平常的生活會話也照舊用家鄉話。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江春家的“春臺班”,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與“三慶班”、“四喜班”與“和春班”一道,奉旨入京為乾隆皇帝80大壽祝壽演出,演繹出歷史上非常著名的 “四大徽班進京”,導致京劇誕生的重大事件。
晚年,江春因家財耗費一空,不得不靠“皇帑”方式維持營運。乾隆三十六年(1771),因江春“家產消乏”,乾隆賞借他30萬兩皇帑,以資助他營運鹽業。乾隆五十年(1785),乾隆又一次賞借25萬兩皇帑給江春,按一分起息。江春去世后,到嘉慶六年(1801),嘉慶皇帝又因江春之子江振鴻資本未充,賞借5萬兩白銀作為營運鹽業的資本,乾隆和嘉慶對一介商人如此關懷備至,在中國歷史上實屬罕見。
江春平生樂善好施?!稉P州畫舫錄》中記載了他踴躍急公、務實辦事等突出事跡達18處之多。據《兩淮鹽法志》載,從乾隆十六年(1751),首次南巡,駕臨揚州,至四十九年(1784),江春與他人“急公報效”、“輸將巨款”達1120萬兩之多。
一夜造白塔典故
相傳,乾隆皇帝游覽揚州,信口問道:瘦西湖有無白塔?
豪吏巨商無言以對。唯江春隨口奉應說有,乾隆當即降旨,明日至瘦西湖觀塔。其實湖畔無塔,這欺君之罪如何了得。江春事后心急如焚,忽然他靈機一動,連夜派人搬運食鹽,用鹽堆起了一座白塔。
翌日,蒙蒙大霧彌鎖湖光山色,艘艘畫舫蕩開碧波輕煙,乾隆在畫舫上透過朦朧的霧氣,隱約間看見了巍峨矗立的白塔,龍顏大悅。乾隆離開揚州后,江春在鹽塔的基地上趕建了一座白塔。一夜造白塔的故事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信息來源:m.scedyrmrs.cn 信息整理: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我們 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0-2021
蘇ICP備10068214號-2 蘇公網安備32102302010144號 技術支持:平邑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