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3-5 14:55:19 作者:yztpdq 來源:本站 瀏覽量:7931 【字體:
大 中 小】
魯垛起源
地名起源于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明朝洪武年間,蘇州閶門魯氏三兄弟被趕散至蘇北寶應,老大在下舍魯家大舍落戶,老二在魯莊定居,老三則在(魯垛集鎮)境內一土垛上搭棚立戶,墾荒種地,繁衍后代,形成村落,取名魯垛。
明代詩人朱應辰在《三湖曲》中云:“指顧陶家林,來從魯家垛”。從詩中不難看出當時的魯垛已成為寶應比較有名氣的鄉村集鎮。歷史給這方土地濃厚的色彩,歲月磨滅不了它坎坷的印跡。在現代發展的大潮中,魯垛這方熱土正彰顯她迷人多彩的風韻。
古鎮標志建筑之一就是民國15年建的魯氏祠堂,位于現在的鎮中路。“從明洪武年間三兄弟搭棚立戶,到民國時期魯氏家族人丁興旺,這時的魯垛已經非常熱鬧。”魯垛鎮文化站倪站長說,“祠堂有東西廂房各兩間,前進兩間,中間兩道門直通天井至后堂,過道上鑲嵌的石碑記載著魯氏家訓等。”對當地歷史十分了解的徐乃洵老人回憶,1945年開始,祠堂先是被私營商業主劉國梁用作開糟坊,其后又被改為魯垛供銷社用房,好多年過去,祠堂已被拆除,前幾年,這里建起了居民區,再也不見祠堂的影子。
據當地人說,祠堂一帶是當地最為繁盛的魯垛老街。前后原先都有小河,其中一條是附近城鎮的主河道,直通大運河。“從前,還常有船只往來,如今隨著附近向陽河的開挖,這條河逐漸閉塞了。”徐老回憶,天長日久,閉塞的河道內已經長滿雜草,還有幾株野生的扁豆。
徐老介紹,作為建國初期的中心集鎮,魯垛轄區內建有糧庫、中學等,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糧庫,當地人都稱它為無梁殿。“因為它是一座高25米到30米的建筑,中間無屋梁,不分層,上面有通風的窗戶。”徐老說,現在,這一仿蘇建筑仍然佇立在一片稻田當中,在當時的魯垛地區,這樣的建筑可以說是相當宏大。
“上世紀50年代的時候糧食緊張,買糧食都需要排老長的隊。”徐老笑著說,現在這里基本上不存放糧食了,聽說被一些養殖戶租去改養兔子了。
魯垛傳說
石頭人,百年守護者
徐老介紹,在魯垛鎮石東村,佇立著一個相傳清朝年間所立的石頭人。沿著河道邊的泥濘小路,走進一戶村民家中,院子南邊的三岔河口上,立著一個造型古樸的石頭人。當地村民何先生說,他們家在這里住了好幾代了,據他所知,石頭人在這里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
傳說,這里居住著何、冀二姓人家,有一條小河,架設的一座小木橋直對何家大門。某日,一風水先生路過此橋,對何姓家人感嘆地說道:“莊上南邊有一道向東西北三個方向的河口,直對你家宅地,河何相沖,對人丁不利,要治度為安。”風水先生指點,可以用石頭刻一人像,立于門前,石人面對三岔河口,擋住惡氣,消災免禍,何姓人家照做。這附近的地名也因此被叫做了石東村、石中村、石西村。
過去的三岔河,其中一條已經堵塞,河道的位置也已經改變,唯有石頭人始終不變地佇立在河邊,守護著村民。
陶林十景
“廟枕九龍”故址猶在
倪站長說,在他小時候,魯垛陸上交通不發達,出門去寶應去揚州無不靠船,“這里到處都是水,深深的蘆葦蕩,出門三步兩橋,出去一趟很不容易。”倪站長回憶,鄉親們把行李壓在肩上、拎在手里,用竹篙撐著小木船走親訪友去了。船槳劃過,水面泛起陣陣漣漪,小木船在亮晶晶的水路上,靜悄悄地走到了現代,逐漸消逝在歲月的長河中。
因為水多的緣故,魯垛一帶有著與龍有關的地名——九龍口。徐老說,到魯垛鎮就不得不到九龍口去看一看,九龍口位于陶林村的成子河(今寶沙河),這里有一個圓形的大土墩,周圍有九條河集中交匯于此,呈“九龍戲珠”之勢,因此這里被稱為“九龍口”,土墩被稱為“九龍墩”。“原來這個土墩子上建有一座關帝廟,因為常有水患發生,土墩經常被淹沒,為了祈求龍王鎮水,當地紳士將關帝廟改建成大王廟。”徐老說,相傳此廟重建以后,這個土墩從來沒有被淹沒過,這就是“廟枕九龍”的傳說。后來,大王廟在戰火中被毀壞。
湖水輕撫著岸邊,一道石橋連通了陸路與九龍墩。倪站長介紹,由于陸上交通的開發,九條河道中有五條已經堵塞了。站在九龍墩上放眼眺望,遠處偶爾浮現河中小島,四周碧波蕩漾,仍能讓人聯想到它曾經四處暢達的情形。
陶林村作為魯垛鎮最大的村,清代就曾有詩人寫詩盛贊“陶林十景”,在陶林村民的家譜上,也對陶林這十處優美的景觀有著詳細的記載,包括廟枕九龍、樓映雙橋、桑林喚渡、榆垛春游、雪映窯港、月寄池塘、長川帆影、兩寺鐘聲、柳堤蟬韻、荻岸飛鴻。
現在,陶林十景大多已不存,除了“廟枕九龍”,“樓映雙橋”也有跡可循。“樓映雙橋”所指的平安橋,就在離九龍口不遠的街上。相傳,明成化年間,陶林民眾在成子河上建一大橋,為木質結構,橋兩頭各建一座涼亭,供行人歇息,晚間亭上有燈照明。兩座涼亭倒映于清澈的河水之中,景色十分優美,清代詩人贊之為“樓映雙橋”,便是指兩座涼亭倒映水中的情景。傳說清代詩人陶徵(又名澄)來陶林游覽,在此橋遇見一位仙人,故取名遇仙橋。后陶林百姓為祈求平安,遂改名為平安橋,光緒8年(1882年)重修。“1954年后毀壞,木橋已經不存在了。”徐老說,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座石板鋪就的拱橋是后來重建的,上面鋪著條石和青磚,倒也有幾分古樸的樣子。橋兩邊的涼亭早已被居民屋舍所取代,水中再也倒映不出兩座涼亭,只有一片樹叢倒映在水中。
魯垛地理
水域廣闊,氣候宜人
魯垛鎮位于寶應縣城東南20公里,地形屬里下河中部低洼圩區,地勢低洼,水網密布。東有廣洋湖、西北有三里蕩,寶應大河(成子河),向陽河(朱馬河)流經東西,三橫河(營沙河)、二橫河(蘆東河),貫穿南北,蕩灘、河道、灘地占全鎮總面積27.4%,水上資源、土地資源、林木資源較為豐富。境內氣候宜人,水域廣闊,阡陌如繪,長堤環繞,綠樹掩映,百鳥歡唱,生態秀美,集鎮東首的“九龍口”和“大王廟”風景獨特。這里土地肥沃,適宜種植農作物、瓜果作物和水生作物等,包括稻、麥、油菜、蔬菜、梨、草莓、西瓜、荷藕、菱角、慈姑、水芹等。水產品養殖主要有魚、蝦、蟹、甲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