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13-11-4 8:26:33 作者:祁長忠 來源:本站 瀏覽量:5731 【字體:
大 中 小】
縱棹園是寶應縣城里最著名的一所園林。它集千年古城名勝八寶亭、古戲臺、魚龍石、畫川書院、龍舟渡等為一體,是旅游的好去處。在縱棹園門口有一對明代石獅,獅高二米,雄盤繡球,雌抱幼獅,雕刻精致,雖歷經四百多年蒼桑,仍栩栩如生。
據有關史志記載:石獅為明萬歷年間常州府武進縣一個叫陳策的居士所獻,石獅原立寶應泰山殿門前。當年泰山殿為江淮巨觀,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瞻仰是觀,贊其雄偉,親賜墨寶“天下第一名山”。僧人將皇帝御筆制成金字牌匾,鑲嵌在一高高的牌樓中。但歷經數百年變遷,加之戰(zhàn)爭,泰山殿今已蕩然無存,但石獅依舊還在。其牌樓“文革”前尚存,作者小時曾親見。
關于這對石獅一家三口,還有兩個民間傳說:
一是當年泰山殿附近有一個叫黎金元的老漢開豆腐店,老漢和老伴兩人每晚磨一缸豆槳,第二日凌晨起來做豆腐,白天去賣。一日,黎老漢發(fā)現缸中磨好的豆槳忽然少了一半,以后日日如此。老漢心中納悶。就和老伴說好,于夜間兩人躲在暗處觀察。只見半夜子時,做豆腐的那間房門忽然被推開,悄然而入兩大一小三只獅子,一進門就一起伏到缸邊,“咕咚咕咚”喝起豆槳來。黎老漢又氣又急,跳進屋中,操起一根扁擔就打。聽到人聲,兩只大獅子躥出門就逃,小獅子跑得慢,“當”的一聲,被砸斷一條后腿,也一瘸一拐地跟著大獅子向泰山殿方向逃走了。第二天,黎老漢一看,打斷的竟然是條石腿!再跑到泰山殿門口一看,小石獅真的斷了一條腿。后來那條斷腿被泰山殿方丈令人用糯米汁接上。直到今天,細心的人們還可以看到,小石獅的有一條腿確是接上的。
另一傳說更奇異,說不知哪年哪月,寶應運河西有一孝子,獨自一人扶養(yǎng)瞎眼寡母,日常生活靠去柴灘打柴草,然后過河到城中賣草換錢維生。孝子賣完柴草后常在泰山殿大門口歇息。一日孝子遇一仙人,仙人告訴他,運河西將有大變,如見到泰山殿門口石獅眼紅,應即刻搬遷。仙人說完就不見了。孝子對此深信不疑,遂常來泰山殿門口看石獅。此事為一無賴得知,即打算戲弄孝子。一日無賴用豬血將石獅眼悄悄涂紅,孝子一見大驚。趕緊過河狂奔回家,馱起瞎眼媽媽就往高處跑。說來也怪,孝子前面剛走,后面土地就陷落下去。孝子背著母親跑呀跑,后來跑到一個叫金牛莊的地方,實在跑不動了,就停了下來。此時大地也跟著停止了陷落,陷落的地方就成了今日的寶應湖。這當然是傳說,小時候,我聽大人們講時,十分害怕,生怕腳下的土地也突然陷下去。長大了,自然是不相信的,知道那是大人編出來的故事。
解放后,因泰山殿已消失,石獅帶著它的孩子,被置于寶應當時的最高學府——寶應縣中學大門口。石獅從此告別了暮鼓晨鐘,與瑯瑯書聲、歌聲和孩子們的笑聲為伍。當年我在寶中上學時,就曾坐在它的旁邊讀過書。
石獅又是幸運的,在“文革”中,在那個所謂“破四舊”的動亂年代,寶應有好心人,不知以什么樣的理由,將石獅一家埋于地下,使其免于一劫。改革開放的年代,在城市的擴建筑路時,這對石獅又被挖出。神奇的是,除了幼獅的那條斷腿外,它們毫發(fā)無損。人們象迎接神獸一樣,將它們移至古城最佳風景區(qū)縱棹園大門口。
經歷過四百多年的蒼桑,現在人們看到的這對明代石獅,依然是那樣地威武雄壯,無數游人和它們合影。時時刻刻,石獅仿佛都在向人們傾述這古城的歷史、明清的逸事、近代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