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9-9 16:27:55 來源:網絡 瀏覽量:5507 【字體:
大 中 小】
揚州市江都區小紀鎮,地處里下河水鄉。小紀境內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真如寺、廣濟庵及小溪古渡、宋代古跡竹墩、清代當典、磨子街等歷史遺存。
遠古時期,這里為河蕩荒灘,水網密布,溪流縱橫,百姓擇水而居,并借水為名,故稱“小溪”。直至西漢時期,才由在此聚族而居的滕姓人家建起了“小邾”鎮。
清代,小邾鎮境有小紀一莊、小紀二莊、小紀三莊、小紀四莊等四個村莊,居者以紀姓居多,紀姓族人中以操船的艄公居多,這大約是因為當地河道縱橫,水域寬廣的緣故吧。當時,有一位年輕的紀氏艄公,子承父業以后,忠于職守,義渡為民,令名遠播,人稱“小紀”。但是天不假年,這位年青的紀氏艄公,不久便一命鳴呼。小紀去世后,當地人為了永遠懷念這位造福于民的艄公,鄉民公議將小鎮更名為“小紀”,這就是小紀鎮地名的由來。
小紀鎮古名“小邾”,有一段鮮為人知而又悠久曲折的歷史。
春秋時期,在山東地處齊、魯、宋、楚之間,有一個“小邾”國。小邾國君主友來,乃邾國公夷父顏之庶子。因夷父顏有功于周朝,周王便封其庶子友來在商代方國的廢墟上立國,國號“倪”。后來,友來的曾孫犁來東遷倪城(舊屬滕縣,今山東棗莊山亭區),并于公元前653年被晉為子爵。他認為,自己與邾國乃同宗之國,為分立而建,現在爵位又相同,為表認祖歸宗,故更國號“倪”為“小邾”,襲傳十四代。
到了戰國時期,群雄并起,諸侯稱霸,戰爭頻仍。在公元前325年后,楚宣王稱霸,滅掉了邾國與小邾國。兩國的后人便隱姓更名,相約從此以原居住地“滕”為姓,四處逃散而去。他們之中,有一部分人留戀故土,不忍遠離,便在滕縣附近隱居下來;另一部分人南下逃到“小溪”,見這里地廣人稀,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就在此地安居。后來,這南北兩地的滕姓人家分別建起了家族祠堂,自然還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至今在小紀滕姓家族中,還流傳有這樣的諺語:“南祠堂,北祠堂,千百余年八百滕,還有若干蘿蘿藤。”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小溪定居的滕姓家族逐漸發達起來,小溪也隨之繁榮興旺。到西漢建鎮時,名門望族的滕姓族人為不忘故土,懷念故祖,便將所居之鎮命名為“小邾”鎮。
小邾鎮之名由此一直沿用下來,直到清康熙年間,當朝政府移寧鄉鎮巡檢司駐此,小邾鎮才一度改稱“寧鄉”。由于這里故稱海陵沃土,地廓人稠,加之水域寬廣,河道縱橫,后又遷來一支以操舟擺櫓為生的紀姓族人。他們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先后形成四個紀姓村莊,逐漸成為當地一大旺族。在紀姓族人中,有一年輕后生,義渡利民,名聲遠播,人們親切地喊他為“小紀”。在他去世后,為了紀念這位造福為民的艄公,這才公議將“小邾”鎮更名為“小紀”鎮。
《中國地名大辭典》中記載:“小紀鎮在江蘇泰縣西北七十里,當華陀港北岸,西北界高郵,西南界江都(作者注:時,小紀屬泰縣,故曰“海陵沃土”),亦作小邾鎮。清時,移寧鄉鎮巡司駐此。”由此可見,小紀鎮乃江都歷史上較古老的鄉鎮之一。
信息整理: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