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5-11 6:16:38 作者:何平 來源:網絡 瀏覽量:3365 【字體:
大 中 小】
前天的早飯是在燙飯(即泡飯)里加了幾個粘食子餅,說老實話,我已經起碼四十五年沒有吃過這東西了,還是以前在農村時吃過的。
寶應的粘食子餅,是用糯米面做的,也會摻和一些米面,不發酵,包上諸如紅糖、芝麻筍、豆沙的餡心,做成直徑五六厘米、厚一厘米的圓形小餅,小火炙烤熟。可以做好后直接食用,更多的是在煮粥或煮燙飯時放在里面,又可口又耐饑。
我曾寫過一篇關于水鍋餅的文章《耐饑抵餓的水鍋餅 》,寶應的粘食子餅與水鍋餅有相似之處,都是在粥或燙飯鍋里煮后食用的,它們的大小與外形也差不多,材料也以米面為主,口感也相近,有咬嚼,都能耐饑抵餓。
但二者也有不同之處:一是粘食子餅有餡心,水鍋餅沒有;二是粘食子是預先做好,在粥或燙飯快好的時候放入,而水鍋餅是就著粥鍋現做;三是粘食子餅以糯米面為主,而水鍋餅以米面為主;四是粘食子餅有買的,現在是五角錢一個,而水鍋餅只能是自己做。總體來說,粘食子餅更精致更好吃一些。
這個粘食子餅寶應也叫粘食餅,我在網上查了一下,東北有粘餅子,材料與做法與寶應大致相似,只是他們是用油煎,而寶應基本不用油,但也是灸烤出來的。再查一下,這是東北滿族人的小吃,又叫粘餑餑。
我記起了兒時在北京,胡同里的小孩子經常念叨的兒歌:“吃粘餑餑沾你牙,好吃不好拿,沾你大門牙!”那時北京的許多小吃,像薩其馬、栗子面窩頭、奶油炸糕、焦圈、糖火燒、排叉、蜜三刀等都是旗人喜愛的風味食品。
我還寫過一篇小文章《寶應話中的某些語匯與滿語有淵源? 》,里面對寶應方言中某些詞匯與滿語的相似進行了比較,我覺得:“在南宋時期,寶應所處的江淮地區是宋金拉鋸戰的戰場,百余年間戰火不斷,所謂‘烽火揚州路’。這期間有許多北方移民來楚州與揚州。應該是那時大量的移民和外族入侵使得這一地區的方言產生一些異變,如果說有滿語流入或影響了這一地區的方言,也是有可能的。”
那么,寶應如果除了語言,還有一些食品或風俗也與滿族相似,是不是又為北方移民來寶應多了一些佐證呢?
信息整理: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