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4-28 8:11:52 作者:華煒 來源:文史淮安 瀏覽量:4712 【字體:
大 中 小】
陳琳(字孔璋),主要政治活動和文學創作生涯在東漢末、三國時期?!逗鬂h書》、《三國志》以及明、清《淮安府志》均有傳記。原有《陳琳集》十卷,已散佚;明代人輯有《陳記室集》;我國編選zui早的文集《昭明文選》中,收有《飲馬長城窟行》、《游覽詩》、《宴會詩:》等篇,是現存確屬陳琳的作品。
陳琳籍貫考辨
《三國志·陳琳傳》稱陳琳的籍貫為“廣陵”,因廣陵治所多在今揚州,后世諸多著作,包括《辭?!?、《中國歷代名人辭典》(南大歷史系編)等工具書,都稱陳琳為江蘇揚州人。其實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據宋鄭興裔《鄭忠肅奏議遺集》(下)《嘉慶一統志·九六揚州府》載:廣陵作縣名,始于秦,屬九江郡,隋初改邗江,后又改江陰;廣陵作郡國名,始于戰國楚,漢景帝四年為江都國,武帝元狩三年,更名廣陵郡。廣陵郡的轄境相當于今江蘇安徽交界的洪澤湖和六合以東,泗陽、灌南以南,串場河以西,長江以北地區。治所多在廣陵縣,而“三國魏移郡治于淮陰,東晉復以廣陵為郡治。”
《資治通鑒》六十三卷記載:“魏之廣陵郡治淮陰,漢之廣陵故城廢棄不治”。
明《天啟淮安府志》淮南淮北沿革表也稱:“魏吳,廣陵郡治淮陰,屑徐州,晉統淮陰、淮浦、射陽、鹽瀆,治淮陰”。
可見在陳琳生活的三國魏時期,今揚州市雖屬廣陵郡,但郡治所并不在今揚州,而在古淮陰?!度龂尽肥痍惲占灋?ldquo;廣陵”,此廣陵不能說就是今天的揚州。
那么,陳琳的籍貫究竟在哪里呢?《三國志·魏書》臧洪傳提供了重要線索:
初平四年(193),曹操圍張超于雍邱,東郡太守、廣陵射陽人“臧洪聞之,徒跣號泣,并勒所領兵,又從紹(袁紹)請兵馬,求欲救超,而紹終不聽許,超遂族滅。洪由是怨紹,絕不與通。紹興兵圍之,歷年不下,紹令洪邑人陳琳書與洪,喻以禍福,責以恩義。”
從上述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兩點,shou先,袁紹讓陳琳致書臧洪,因為他們同是廣陵射陽的“邑人”;其次,陳琳與臧洪還是交情甚篤的故友或者還是什么親戚。也就是說他們是鄉親,都是廣陵射陽人。
“邑”在古代主要是指區域單位。《周禮·地官·小司徒》:“九夫為井,四井為邑”,顏師古注“四井方邑方二里”,這個意義見于《尚書》、《詩經》、《左傳》等書。邑作為城鎮,見于蘇洵《六國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邑作為縣的別稱,見于《漢書·傅寬傳》:“賜食邑雕陰”,孟康曰:“縣名,屬上郡”。三國魏、晉時期,邑的范疇無非是縣或鎮,而不會是郡。“邑人”就是“鄉人、同村人”,由此可以說,臧洪為廣陵射陽人。他的故友、邑人陳琳,也應為廣陵射陽人。
由清李鴻章題詞、著名學者范以煦撰寫的地方風物志《淮流一勺》“陳琳”條中,明確地說:“琳為廣陵射陽人”。歷代的《淮安府志》亦稱“琳為廣陵射陽人”。
人們不禁發問,《三國志·陳琳》署陳琳為廣陵人,而在《臧洪》傳中,又稱陳琳為廣陵射陽人,為什么會出現兩種說法呢?
我們知道,《三國志》主要記載了魏文帝黃初元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20-280)魏、蜀、吳三國六十年較為完整的歷史(屬于正史,不是地方史)。因此,在寫曹操、諸葛亮、呂布等政治、軍事主要人物時,郡縣記的都詳實,但文學家之類只是概略的記錄了大的區域名稱。如稱“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為“北海人”,阮瑀為“陳留人”,應王易為“汝南人”,劉禎為“東平人”。因此,稱陳琳為廣陵人,用的是同一種手法,都是“取其本郡,略其縣邑”的簡稱,廣陵射陽才是全稱。
廣陵射陽又在今天什么地方呢?
《后漢書·志二十一》載:“廣陵郡十一城”,“射陽故屬臨淮”。《資治通鑒》卷六三:“廣陵太守陳登治射陽。射陽縣前漢屬臨淮郡,后漢屬廣陵郡,今楚州山陽縣。”《舊唐書·地理志(一)》曰;“山陽,漢射陽縣也。”《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亦稱:“淮安縣南齊置,漢射陽縣,東晉改曰山陽縣”。由此可知,廣陵射陽就是今天的淮安,陳琳的籍貫,也應為淮安。
主要政治活動
陳琳在漢靈帝時,為國舅、大將軍何進的主簿,他的政治見解頗為高明。當時,宦官擅權,何進欲誅宦官,太后堅決反對,何進欲召集地方豪強,引兵來京城咸陽,以此恫嚇、劫持太后。陳琳力諫,他對何進說:“《易》稱‘即鹿無虞’,諺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況國家大事?”他反復勸戒:您掌握著國家兵權,總攬著皇威,整肅朝綱,是很容易辦到的事。而現在,您放棄有利的條件不去做,反而召集地方諸侯豪強進京恫嚇太后達到整肅朝綱的目的,無異于引狼入室,功必不成,只會造成國家大亂??墒?,何進不聽勸諫,一意孤行,堅持從地方引兵入京脅逼,結果不出陳琳所料,地方實力派董卓率兵進京,自立為太師,廢少帝,立獻帝,社會動亂四起,加快了東漢王朝的覆滅。何進也在亂中被殺。何進死后,陳琳避難依附于另一個地方實力派袁紹。公元196年,曹操派兵圍攻臧洪的盟友張超于雍邱。此時,任袁紹東郡守的臧洪“徒跣號泣、求救于袁紹”,袁多與曹操新和,不予救兵,雍邱被攻破,張超自刎于城上。于是臧洪義憤填膺,與袁紹對抗。袁紹派兵攻打,可“歷年不下”,而臧洪以弱兵敵強,抱必死打算,誓守窮城,戰斗到底。見此情景,此時,也在袁紹帳下效力的陳琳,感到事態嚴重,連忙寫信“譬洪,責以恩義,喻以禍福”。臧洪特意回信故人,《后漢書·臧洪傳》,作了全文抄錄,這里不一一贅說。袁紹敗后,他又歸附曹操。曹操讓他擔任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軍國書檄多琳所作,為曹操統一北方的大業作出了貢獻。總的看來,陳琳的政治主張,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有利于安定社會秩序,安定人心,有利于社會的發展。
文學成就
陳琳的文學成就是頗值得一書的。避難冀州依袁紹時所寫的《為袁紹檄豫州》,痛斥曹操,文辭鋪張揚厲,縱橫馳騁,具有縱橫家的特色,文中多用排比對偶句法,表現了散文逐漸向駢體發展的傾向。袁紹敗后,他為曹操所得,曹操愛其才而不加罪于他,讓他負責起草軍國文書。據史載,有一次,他起草了文告呈給曹操看,其時曹操正犯頭痛病,躺在床上,讀到他的文告,忽然坐起來說:“這篇文章治好了我的病。”由此可見陳琳作品的魅力。《淮流一勺》稱贊他:“翩翩記室建安骨,大筆淋漓垂著作”。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說:“(陳)琳、(阮)瑀之表章書記,今之雋也。”稱贊陳琳和阮瑀的奏章,表文和書信是當時的杰出代表,高度評價了陳琳的文學成就,把他列為“建安七子”之一。“建安七子”除孔融之外,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瑒、劉禎六人都是曹操、曹丕父子的僚屬和鄴下文人集團的重要作家。他們目擊漢末的動亂,有的還經歷困苦流離的生活,又都有一定的抱負,想依曹氏父子做一番事業,所以他們的作品反映了動亂的現實,表現了建功立業的精神,具有建安文學的特征。“于學無所遺,于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于千里,仰齊足而弗馳”。他們繼漢樂府之后,打破了漢代文人詩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文人詩歌的高潮,反映了豐富的社會生活,具有“慷慨悲涼”的獨特風格。同時,普遍采用新興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詩在文壇上的堅固地位。他們和曹氏父子共同開創了我國文學史上建安文學的新局面,后代作家在強調文學的社會政治內容,反對形式主義的時候,也常以他們為學習的典范。
陳琳親身經歷了漢末動亂,又有建功立業的抱負,因此,他的作品在書寫個人理想的同時,也反映了社會動亂和人民生活的苦難。其代表作《飲馬長城窟行》就是假借秦代筑長城的事,深刻地揭露了當時繁重的徭役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與災難。
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往謂長城吏,“慎莫羈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舉筑諧汝聲!”“男兒寧當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長城!”“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作書與內舍:‘便嫁莫留住。善事新姑嫜,時時念我故夫子。’”“報書往邊地,君今出言一何鄙!”“身在禍難中,何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結發行事君,慊慊心意關,明知邊地苦,賤妾何能久自全。”
“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這正是當時永遠服不完徭役的象征。詩中役夫忍痛勸妻子改嫁和妻子愿以死相守的情節,藝術地概括了繁重徭役給無數家庭帶來的悲劇。詩中運用對話展開情節,真實地表達了人物內心世界,這是樂府民歌中的藝術杰作,歷來為人們所推崇,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章。
信息整理: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