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三区_黄色片香蕉视频_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_精品一区久久

    地處蘇中水鄉的寶應古城,大運河由其西側傍城而過。古城內沒有如江南古鎮那樣的河街石橋,也沒有能泛舟暢游的寬闊河道,只有一渠細水環繞。瘦小娟秀的身影,步著悠悠歲月,由漢經唐,跨越宋元、歷經明清,鐫刻著歲月的年輪,承載著歷史的厚重,一路從容地款款走來。她曾懷抱二橋,優雅地飽覽帆檣如林的繁榮;用謹厚士風,孕育了眾多史錄書載的鄉賢名士;以淳樸的民風,滋潤著兩岸的市井人煙;滿懷悲愴,親歷與倭寇血光飛濺的廝殺;面對水患,勇袒被沖擊得百孔千瘡的身軀,抵擋暴虐的洪流。她與古城休戚與共,與百姓甘苦同干。當今,在改革開放后的新時代,那清瀅的流水,歡笑著、奔跑著,共享盛世輝煌。她就是宋涇河——寶應的城市河,一條古老又年輕的河。
  宋涇河,是古運河的一部分,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唐武德四年(621年),安宜縣治遷入白田(即今寶應城)之前,運河從邗溝經射陽湖,沿漢陳登開筑的夾耶貫穿鎮中。隋初又開通了大業邗溝。
   唐代的運河,南由寶應湖穿入城中,北經夾耶入白馬湖,南北十余里,帆檣如林,商鋪連綿。唐代詩人、曾任安宜尉的儲光羲詩云:“十里次舟楫,二橋通往來。”元朝文學家王惲詩:“雙橋穿寶應,一岸入高郵。”以及明邑人吳敏道詩:“二橋相對起,一水繞城中。”其二橋、雙橋皆指唐建的孝仙、廣惠二橋。此時的寶應已成為南北、東西兩條水道的交匯點,漕運糧道的必經路,大運河文化的凝聚地。唐代寶應城內的運河河道寬闊,“渠廣四十步”。元王惲(1227年—1304年)生活的時期,運河還從城內經過。南宋期間,經再次疏浚后更名宋涇河。
  明初以后,漕運改道轉運河,宋涇河便成為寶應的城市內河。河水自運河由南北二閘注入,至魚市口合流,折而向東,出利涉關直瀉望直港而去。
    明代中晚期,河床淤狹,兩岸建成屋宇樓閣,沿河植以榆柳桃杏。明邑人朱曰藩的《宋涇河》詩云:“新波漲石橋,曲曲垂楊轉,遂今水樂亭,漁舟來買蜆。”清劉中柱《寶應名勝記略》講,清明時節,日麗風和,士紳婦女掃墓,不騎馬而乘舟,“絡繹以出,麗狀艷質,照映春波,風送夜香,達諸天半,連數日不休”;秋收后,“各村稻舟,雜沓而進,人聲喧囂,爭先奪路,甚至舟翻稻墜,仍莫相讓。”幾乎毫無秩序可言,但“父老見之曰:此太平景象也。”可見當年宋涇河之盛況。
  經歷代多次疏浚,明嘉靖三十年前后,知縣岳東升重修宋涇河,邑人朱曰藩寫下《重浚宋涇河記》,詩人沈相也寫詩贊曰“畚鍤如云集,涇河此日修。人家新植柳,城市曲通舟。”明崇禎九年(1636年)知縣劉逵改南板閘為躍龍關,塞東北隅水關,是時北水門已堙廢,僅靠南門躍龍關進水,水源有限,河道逐漸淤狹,至清末,城河僅行小舟。
 寶應城內的水系,設計得十分有趣。河流之水,引之于城南躍龍關。入城后沿南城根向西,拐而北上,經多子橋下的雞嘴子(石磯)處,分一支流經學宮前迎秀橋下向東,謂之學河,也叫學前河。“學河,自躍龍關引運河之水,堰而為渠,入城注愛蓮池,又自愛蓮池穿渠經欞星門東入市河。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知縣李瓚開。后知縣韓介、耿隨龍相繼疏浚,別浚一河從廣惠橋折而西,環繞城中,曰玉帶河。愛蓮池湮塞后,于學西南河中橫筑石磯遏流,回入玉帶橋,繞學宮東行,穿鎮龍橋,折入廣惠橋北合流出利涉關(《道光志》)。”愛蓮池湮塞之后,學河便變成現在的模樣。而北上的那支水,過倉橋、北玉帶橋,繞道縣署后東轉,經枕流橋下而向南,穿過嘉定橋(即孝仙橋,后稱大新橋)抵通濟橋,與由學河流出的,從鎮龍橋、廣惠橋(小新橋)以下,經李府橋南來的河水匯流,折而向東,經張仙廟橋、忠佑橋(城隍廟橋)出東門水關(利涉關)出城,流向望直港。然后逾黃昏蕩,達于廣洋、射陽諸湖入海。這套在城內回轉的水系,據說還與城墻有關。明仲承嘉《寶應開學河并修學碑記》中說,明初以后,寶應無城,氾光湖當其陽,帆檣往來,波流縈回,有自然之文。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農歷五月,倭寇屠焚寶應七日,公私廬舍殆盡。三十八年(1559年)在一片廢墟上重建起寶應城。四十一年(1562年)知縣李瓚任寶應,聽說城墻隔擋了西湖的風水靈氣,與文運不利,學宮前需有秀水環繞。于是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農歷九月開筑了這套水系。其實,設計這套水系的真正原因,不僅僅是為了學宮前秀水環繞,主要是經倭寇屠城后,新建的寶應城內,老居民重建新居,許多新居民也陸續入城居住,舊的城市河已不夠適應居民用水的需求。政府在重新規劃街巷、民居的同時,為使城內居民近水便利,商貿物資運輸方便,便開筑了這套新水系。這套水系正如吳敏道所說“一水繞城中”。好一個“繞”字,這一“繞”,便在寶應城內瀠洄不息,流轉至今。根據這套水系的設計,城內居民,不論居住何處,隨便從某一個角落,到市河的直線距離最遠不超過150米。
    上世紀七十年代之前的城市河,尚可行舟。常有農船,滿載農副產品,駛入城內,沿河叫賣。現在,原寬數十步的宋涇河,變成了一條狹窄的小渠。前幾年,朱家巷寶淮宿舍內修廁所,曾挖出由河磚砌筑的舊宋涇河西岸,離現河岸向西,還有兩米之距。2015年,南京大學賀云翱教授,帶隊在大新橋附近,開了三條探溝,對宋涇河舊址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了漢唐以來各朝各代的許多遺沉物。進一步證明了宋涇河的歷史。
  歷史上,寶應城內還有過得寶河和馬河。“得寶河,在學宮西。相傳唐尼真如得寶處,明知縣岳東升重浚,有碑存八寶亭。今湮塞(《道光志》)。”“馬河,在嘉定橋北,市河西岸,有磚甃涵洞一區,貫察院巷街底,西出巷外,引市河水入于馬河,由縣署東繞而北。折而西,周歷縣署馬棚后,仍合流而北。昔資以飲馬(《隆慶志》)。”現有的城內水系配套前,這兩條河皆已湮滅。
  城外北郊,還有一條窯河。是五里溝分支,經通海橋、鐵橋之下,轉松崗,繞梧桐墩(蘆松墩),出民便橋,匯入宋涇河東行。這條河雖不是城內水系,但對于城內居民生活及城北區域居民生產、生活,有著及其重要的作用。不僅解決了那方居民生活用水,重要的是提供北郊菜農灌溉用水,那些種植培育的蔬菜,是城內居民副食品的主要供應源。這條河還為窯河兩岸原磚瓦窯提供運輸方便。
  千百年來,宋涇河一直是古城居民的生命之河,即使在普及自來水后的今天,盡管她已狹窄得不能泛舟蕩槳,但仍因為有了她,才保持住這座千年古城的靈氣精魂。每個在寶應城生活過的人,對她都應留有深刻的記憶,懷以深厚的感情。近年來,隨著大運河申遺成功,寶應古城的古河、古橋得以修復和保護,給這座千年古城帶來新生。大部分城市河兩岸都駁起磚石,沿起欄桿,五條街河段還建起寶楠公園。對笏板橋、狀元橋、多智橋、倉橋、玉帶橋、廣惠橋、枕流橋、張仙廟橋都作了維修保護,并設置了橋頭碑。目前宋涇河的功能雖已變為城市排河,但清澈的河水仍隨著時代的節拍,在這座古老而清新的城市里瀠洄流淌。
  信息來源:寶應文化月刊 信息整理:
m.scedyrmrs.cn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我們   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0-2021
蘇ICP備10068214號-2   蘇公網安備32102302010144號   技術支持:平邑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