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39年春,一位法號叫圓仁的日本和尚來到了寶應。
圓仁(793年–864年),日本佛教天臺宗山門派創始人,俗姓壬生,下野國(今日本本州島中部栃木縣)人。日本仁明天皇承和五年(公元838年,即唐文宗開成三年),圓仁以請益僧身份隨遣唐使入唐求法,于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回國。所著《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與玄奘《大唐西域記》、馬可波羅《東方見聞錄》并稱世界三大旅行記。
據《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記載:開成四年二月廿四日“卯時,到寶應縣白田市,市橋南邊有法花院。辰時,到寶應縣停駐,近側有安樂館。南去揚州高郵縣一百廿里,北去州八十里。午時,到山陽縣,去州六十五里。申后,到楚州城”。
這段關于山陽縣治地望的記載,解開了一個重大的歷史謎團。《淮陰市志》副主編王乃揚先生認為:“淮安城南偏西65–70里處,一直有個名叫山陽溝的地方,今為寶應縣山陽鎮政府所在地”,“圓仁所記的山陽縣(城)應該就在這山陽鎮(或其)附近,它與中國史志記載關于古山陽的位置,都完全符合”。
據《晉書?地理志》記載,義熙七年(公元411年)“分廣陵界置海陵、山陽二郡”,《宋書州郡志》亦云,南兗州“山陽太守,晉安帝義熙中土斷分廣陵立”,又說“山陽令,射陽縣境,地名山陽,與郡俱立”。這個山陽郡在何處,史籍中未見有明確記載,由于明清山陽縣治與淮安府治同城,人們想當然地認為古山陽的郡治、縣治一直在此。這個認識其實與史料記載是矛盾的。宋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北魏大舉南伐,劉宋山陽太守蕭僧珍守郡城,《宋書?索虜傳》說:“有白米陂,去郡數里,僧珍逆下諸處水,注令滿,須賊至,決以灌之。”王乃揚先生認為這里的“白米陂”系“白水陂”即“白水塘”之形誤,白水塘水既可以灌溉農田,又可以用于軍事上,但在軍事上對淮安城卻不起作用。宋人就已經看出了這一點,明正德《淮安府志》引宋嘉定《山陽縣志》:“果系向來邊兵經行橫趨大儀(今揚州市西北50余里)之路,可決而灌之。至于楚州城去塘百里,決水至此勢已減殺。”可見劉宋時山陽郡城絕對不在今淮安城。而山陽鎮正位于北兵自淮陰古泗口渡向南、“經行橫趨大儀之路”上,西南距古白水塘五六十里,在白馬湖東邊數里,北兵至時“決以灌之”方足以退敵。這樣看來,與其說“白米陂”為“白水塘”,倒不如說“白米陂”系“白馬陂”之音訛或“白水陂”即“白馬湖”更為恰當。
這樣也就可以理解《水經注》中關于山陽城地望的記載:“自廣陵出山陽白馬湖徑山陽城西即射陽縣之故城也。”這句話通常標點為“自廣陵出山陽白馬湖,徑山陽城西,即射陽縣之故城也”,讓人不知所云。其實后一個“城”應作“地”,劉寶楠《寶應圖經》曾作詳細考證。這句話應標點為“自廣陵出山陽,白馬湖徑山陽城西,即射陽縣之故地也”,白馬湖以南為漢廣陵國平安縣地,后來屬廣陵郡。自白馬湖向北,則屬山陽郡,為漢臨淮郡射陽縣之故地。“中瀆水又東,謂之山陽浦,又東入淮,謂之山陽口者也。”山陽口即末口,山陽浦則應為今淮安區三堡鄉、建淮鄉這一帶。當酈氏生活之時代,楚州尚未建置,這一片區域均屬山陽。而“白馬湖徑山陽城西”,山陽城在白馬湖東側,即“山陽鎮(或其)附近”。
圓仁和尚從寶應縣城乘船到楚州城時,今寶應縣城至黃浦運河河道尚未形成,據劉寶楠考證,這段河道是明代才形成的。圓仁說寶應縣城至楚州城河道長達80里,而今天這段河道不到70里,就是因為當時的河道向西繞了一個彎。據《資治通鑒》,隋煬帝大業元年,“發淮南民十余萬,開邗溝,自山陽至揚子入江”,元胡三省注,“山陽,今淮安州”,故劉寶楠認為唐代寶應縣城至楚州城之間,運河河道自穿城而過的宋涇河向西,“由白馬湖徑達山陽境”,則大業邗溝由今淮安城沿今運河一線向南,至黃浦附近入山陽溝或更東的長溝,經過今山陽鎮和長溝村之間的古山陽城,向東與今宋涇河相接,再入今寶應、高郵、江都一線諸湖而至今揚州城向西,由今儀征市入江也。由此亦知,山陽可能宋代已與楚州同城。山陽溝和長溝雖已湮沒,但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所繪《寶應縣全圖》尚可見其蹤跡,且今仍存地名。以圓仁所記里程為印證,由長溝水道至今淮安城,全程正好80里,而由今山陽鎮至長溝村一線之間向北至今淮安城,全程也恰好65里。有人認為圓仁所記載的“到山陽縣”,“縣”字后面可能脫漏一個“界”字,這是沒有任何依據的,純屬以今淮安城套古山陽城所致,王乃揚先生對此已作辨析。如再以里程證之,黃浦一直屬寶應管轄,由此向北至今淮安城僅50里左右,與山陽縣(界)“去州六十五里”更為不符。
今天的山陽鎮位于寶應縣城西郊,東依古老的京杭大運河,南連風光秀美的寶應湖,西鄰煙波浩瀚的白馬湖,景色秀麗,環境優美,是著名的有機農業和生態養殖業基地。丹寶明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捷,工業經濟得到迅猛發展,其中羽絨家紡、機電產業已成為鎮工業經濟的主要特色和支柱產業。
信息來源:寶應文化月刊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我們 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0-2021
蘇ICP備10068214號-2 蘇公網安備32102302010144號 技術支持:平邑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