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亂針繡傳承人——朱軍成
發布時間:2016-5-31 8:18:32 來源:經濟日報 瀏覽量:5910 【字體:
大 中 小】
“盡其精微,而至遠境”,大致由《中庸》里“致廣大而盡精微”演繹而來,通常寓意工筆畫的創作境界。當《經濟日報》在江蘇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亂繡傳承人朱軍成刺繡展廳,被一幅幅刺繡作品所震撼時,腦海里首先蹦出的就是這8個字。
把作品繡到極致
初識朱軍成,緣于一次偶然的采訪。那次到揚州出差,當地人介紹說,我帶你見一見我們寶應“揚州市十大能工巧匠”獲得者,這個工匠是個男“繡娘”。
他就是朱軍成,揚州寶應繡的創始人,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亂針繡傳承人。他曾主持繡制北京人民大會堂上海廳大型主題壁掛《浦江兩岸盡朝暉》,作品《橡樹林》《放牧》《父親》《母愛》等分別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的各種獎項……
朱軍成與刺繡結緣,源于一次旅游時的參觀。他永遠忘不了第一次去當代刺繡大師楊守玉研究所工作室的情景,“一看到繡棚上的畫,我就驚呆了,這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刺繡,遠看是一幅油畫,近看卻比油畫多了一份光澤與絲理效果”。那是他平生第一次聽說“亂針繡”。
“我對具有如此藝術特色的刺繡肅然起敬,這種刺繡已把民間繡娘普通的手工活上升為一種具有高度審美的藝術。”朱軍成說。
在朱軍成看來,這種具有強烈藝術效果和表現力的刺繡,已經不是一個普通繡娘所能獨立承擔和完成的了,也不是通常機繡流水線生產所能替代的。這既是對刺繡經典技藝的傳承和創新,更是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產的最佳載體。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從那時起,朱軍成開始把刺繡做到極致。
針對傳統亂針繡對質感和特征表現力不足的問題,朱軍成采用冷暖對比著色,突破傳統單調的套色作色方法,使畫面色彩更加豐富、明快,先后創造出12種新針法,極大地拓展了亂針繡表現范本的空間,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他的作品《父親》中,一位生活在黃土高坡的老農,面色黝黑、嘴唇干裂、滿臉皺紋,捧著粗碗的雙手令人震撼。那一臉的風霜與滄桑,那誠惶誠恐、充滿期盼的目光,打動著每個人的心靈。朱軍成經過長達8個月的精心構思,在繡制過程中精益求精,運用較短的井紋針,利用線的粗細、長短的變化,細致逼真地刻畫了農民的頭巾、粗糙的碗、面部、手部、頸部的皮膚和皺紋、額頭眼角鼻尖上的汗珠。站在作品前,你能夠體察到農民內心的凝重和深沉,依稀感受到農民沉重的喘息、青筋的跳動,嗅出勞動者身上特有的汗腥味。
而在之后創作的另一幅作品《母親》中,朱軍成展現了他對原作品神韻的準確把握和刺繡技巧的嫻熟運用。他以針作筆,以線設色,不求逼肖,而是注重注入自己的針法特性。與《父親》一樣,《母親》也是一位飽經滄桑、滿臉皺紋的老人,他們是千千萬萬普通中國勞動人民勤勞、善良、質樸、耐勞的代表。但相對于《父親》,創作的重點不僅是通過肌理的粗糙展現滄桑,更要突出《母親》的慈祥和幸福。因此,他在針線的交叉、長短、角度變化上都有所創新,使針法生動活潑,皮膚雖然布滿皺紋,但細膩光澤,充滿了慈祥、幸福、平靜的光彩。
相比于這些獲獎作品的創作,朱軍成更樂于談他為北京人民大會堂繡制《浦江兩岸盡朝暉》主題壁畫的經歷。這幅壁畫高度為5.05米,長度11.26米。“剛接到這個任務時十分忐忑。因為我從來沒有繡制過尺寸如此巨大的畫卷。”因此,從畫稿的設計、繡布的選料、繡棚的搭建、繡畫的分卷、繡匠的分工與配合、針法的創新和布局、遠中近景色彩的效果及不同手法、不同針法的統一,甚至到繡畫的裝裱,每一個環節都追求完美,做到精細管理、精致創作。經過96人的日夜趕制,耗時整整三個月完成了任務。回憶起這段經歷,朱軍成感慨不已,“為北京人民大會堂作刺繡,這對我來說是一件無限榮耀的事”。
在傳承中創新
再見朱軍成,是在去年10月的“北京798藝術節”上。藝術節期間,由江蘇省寶應縣人民政府、北京798國際藝術區管委會等聯合舉辦了“中國蘇繡工藝美術大師——朱軍成作品展”。這次由寶應縣人民政府牽頭主辦的作品展,并不僅僅是推廣宣傳朱軍成的藝術作品,而是寶應縣政府為發展特色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與新技術相結合的新舉措。
這次接觸,朱軍成更多的是談起如何發揚寶應刺繡特色,做大做強地區特色產業,實現新時期“中國夢”的話題。
早在1991年,朱軍成就組建了揚州寶應魯垛工藝刺繡廠,帶領20多名本地“繡娘”工匠一起創業。1998年,朱軍成組建了揚州寶應華藝苑刺繡研究所并任所長。目前,研究所已從最初的十幾人發展到400余人。
“僅在我的老家魯垛鎮,就有3000多人從事亂針繡相關行業。”朱軍成笑著說,“我們寶應可不只我一個繡娘工匠”。據介紹,魯垛鎮的揚州亂針繡文化產業園已經吸納656名繡娘工匠工作,年營業收入2800萬元左右。
為推動地區特色經濟發展,寶應縣人社局于2014年10月27日舉行了“朱軍成名師工作室”揭牌儀式。這一舉措,既是對朱軍成多年來在藝術創作和帶動特色產業發展方面所做努力的肯定,也是對朱軍成下一步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盼。朱軍成在感到壓力的同時,更激情滿懷。他強烈地感到,作為地方特色產業的帶頭人,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他為自己提出了新的目標和要求:充分發揮引領效應,團結同行人才,加強課題研究,為縣重點特色產業研發推廣更多新技術、新產品,進一步推動產業高端發展;充分發揮傳承效應,引領帶動青年骨干人才快速成長,加快挖掘培養一批優秀人才、專家人才;充分發揮輻射效應,運用專家特長,專業優勢,聚攏亂針繡人才資源,整合推廣創新成果,不斷提升特色產業整體水平。
入行幾十年來,朱軍成感受到了傳統工藝面臨的傳承困難、人才流失等挑戰,“讓藝術成為產業才能解決傳承問題,讓產業支撐藝術才能讓藝術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