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三区_黄色片香蕉视频_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_精品一区久久

  蜀岡,它是揚州城的文化搖籃,考古發現的文明碎片已證明它是揚州城市的濫觴。蜀岡,也是揚州城的人文高地。唐代大詩人李白來過,白居易攜同劉禹錫來過,宋代多位文章太守曾在此酬唱,這里吸引過江淮名士,這里駐足過風流帝王……詩文與名人筑就這里的文化高度,而鑒真和尚六次東渡的壯闊與弘法東瀛的偉績,更成就了蜀岡的地標意義。因為他們,蜀岡,就成了由若干高度與深度塑成的城市的精神高地。世界級公園需要這樣的高地,世界名城更需要這樣的高地。
詩仙李白
引領中國詩詞揚州風潮
   
大明寺棲靈塔歷史久遠,塔高九級,雄震蜀岡,楚水吳山,盡收眼底,為廣陵一大景觀,一時間名人薈萃此地,諸名人爭相登塔,一睹揚州風光,并留下傳世名篇。詩人李白、高適、劉長卿、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皆曾登臨棲靈塔,吟詩作賦大加頌揚。
   
李白一生曾五到揚州,其中在揚州流連時間最長的一次是公元726年。在揚半年,散金數十萬,可謂一次瀟灑之旅。這年秋天,李白登上了棲靈塔,賦五言古風一首《秋日登揚州棲靈塔》:“寶塔凌蒼蒼,登攀覓四荒。頂高元氣合,標出海云長。萬象共分界,三天接畫梁。水搖金剎影,日動大珠光。鳥拂瓊簾度,霞連繡共張。目逐征路斷,心隨去帆忙。零落梧楸白,霜催桔柚黃。玉毫如可見,于此照迷方。”
   
唐寶歷二年(826年),遭貶達23年之久的劉禹錫,從和州被征還京,在揚州與白居易相遇,《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是他們之間的唱和,詩中留下千古傳誦的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中國詩歌鼎盛時期的最優秀的詩人群,與揚州的邂逅。據史料記載,有詩為證到過揚州的唐代詩人,知名者有駱賓王、張若虛、孟浩然、祖詠、王昌齡、李頎、李白、高適、劉長卿、韋應物、丁仙芝、李端、孟郊、盧仝、張籍、王播、權德輿、陳羽、劉禹錫、白居易、李紳、徐凝、李德裕、張祜、杜牧、許渾、趙嘏、溫庭筠、皮日休、姚合、方干、鄭谷、韋莊等,幾乎占了唐詩名家的半數以上。
   
唐代的詩人們滾雪球一樣,涌到揚州來。直到今日,揚州不僅是文人墨客雅集的名城,也是世界范圍的旅游勝地。這里,唐詩所搭建的詩文化背景及其對揚州的歷史人文的烘托,無疑是一個重要淵源。
石濤和尚
揚州繪畫和造園的開拓者
   
中國畫一代宗師石濤,一生與揚州結緣。他的中國畫藝術也在揚州開啟了一代風尚,影響并成就了揚州又一大藝術群體—揚州八怪。他的造園的代表作片石山房被稱為人間孤本。
    
石濤在揚州留下的傳奇和故事多與園林、疊石有關。最具研究價值的是石濤的疊石藝術。如鄰近康山有萬石園,據說為石濤造園史使用山石最多的一座園林。另一個就是享譽至今,被稱為“人間孤本”的片石山房。片石山房今在何園內。《履園叢話》云:“揚州新城花園巷又有片石山房者,二廳之后,湫以方池,池上有太湖石山子一座,高五六丈,甚奇峭,相傳為石濤和尚手筆。”
   
當然,石濤在揚州留下的最重要的瑰寶就是他的藝術思想,他的藝術理論不僅孕育出揚州八怪,《石濤畫語錄》更成了一代代藝術登山者攀登的秘笈與寶典。
   
如今,在大明寺平山堂內,石濤和尚文化園,向謁拜者訴說著大師石濤的生平和藝術成就。
乾隆皇帝
五次登上平山堂作詩38首
   
蜀岡一脈,不僅是文人墨客的樂園,許多帝王也在這里留下足跡。帝王的駐足,留下諸多佳話,也讓平山堂、大明寺名揚天下。
   
隋煬帝楊廣當了皇帝后,眷戀揚州的繁華,曾三次南下巡幸,在蜀岡上建迷樓及“揚州十宮”,形成恢宏壯麗的江都建筑群。其中以蜀岡上的迷樓最為有名。
   
乾隆曾五次南巡維揚,每到揚州都要多次游覽大明寺平山堂,每游一次都要寫不少詩篇。據《平山堂圖志》記載,乾隆宸翰共有三十八首,其中絕句三十一首。今在平山堂西園中,有乾隆御碑亭,亭單檐歇山頂,坐北朝南,三面敞飾,北墻嵌御碑三方。
   
此外,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南巡維揚時,至平山堂題“平山堂”、“賢守清風”、“怡情”、“澄曠”四額,并制《平山堂》詩一首,西園有康熙御碑亭,刻有御制《靈隱寺》詩。雍正帝曾為大明寺題聯:“萬松月共衣珠朗,五夜風隨禪錫鳴。”
歐陽修 蘇軾
文壇雙星平山堂上留佳話
   
歐陽修、蘇軾,宋代文化星空中的雙子星,先后在揚州蜀岡之巔,這是歷史老人對揚州這座古城厚重的饋贈。如今,平山堂是追思文章太守的絕佳去處。
   
歐陽修常與文人在這里飲酒賦詩,他們飲酒方式頗為特別,常叫從人去不遠處的邵伯湖取荷花千余朵,分插百盆,放在客人之間,然后讓歌妓取一花傳客,依次摘其瓣,誰輪到最后一片則飲酒一杯,賦詩一首,往往到夜,載月而歸,這就是當時的擊鼓傳花。如今懸在堂上的“坐花載月”、“風流宛在”的匾額正是追懷歐公的軼事。
   
歐陽修在揚州任所不到一年,但對于揚州的這段生活,卻久久不能忘懷。時隔多年,他在開封府尹任上時,還填了一首《朝中措》寄贈給后來出知揚州的好友劉敞,追憶自己揚州的生活。
   
蘇軾是歐陽修的得意弟子。1079年,歐陽修已去世第7個年頭,蘇軾由徐州轉知湖州,途經揚州之時,特地到平山堂去憑吊恩師,并寫下了《西江月·平山堂》:“三過平山堂下,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莫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1092年,蘇軾由潁州調知揚州。此時歐公已作古二十年。為追思歐陽修知遇之恩,蘇軾特在平山堂后筑“谷林堂”,以示與恩師永遠相伴。
名人碑刻
中國書法藝術的展覽館
   
大明寺平山堂還是揚州藝術的高地,這里保留了諸多名人的珍貴手跡,其中古碑刻就有100多方,堪稱中國書法藝術的展覽館。
   
大明寺東側晴空閣北院東廊壁上,嵌有清代著名書法家鄧石如的篆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碑刻,乃國內罕見的篆書之寶。此碑書刻精湛,章法雄渾,是鄧石如的第一杰作。在大雄寶殿的東廊南壁上,還嵌有鄧石如的篆書石刻一方:“豈有文章驚海內,更攜書劍客天涯。”亦為鄧氏石刻珍品。
   
山門外東偏壁上,面南嵌著一方石刻,上有擘窠書“淮東第一觀”五字。此碑石立于清雍正年間,由揚州知府高士鑰提議,用宋代著名詩人秦少游贊頌大明寺景觀的句意書刻,字由金壇書法家蔣衡書字。山門西側有“天下第五泉”五字,乃蔣衡的老師王澎書題。
   
大明寺古碑刻俯拾皆是,皆是出自名家之手。如在平山堂南端西壁面東,就嵌有五方碑刻,分別是西江月平山堂碑刻、星悟禪師蘭花石刻、喬沈碑刻、龔氏碑刻及重九碑刻。平山堂室內北墻有《重修平山堂記》,室外北短廊嵌《平山堂記》。大明寺大雄殿東廊南端有王聞長《雪后至平山堂》詩刻一首。鑒真紀念堂前,郭沫若題“唐鑒真大和尚紀念碑”,趙樸初撰寫的碑文。
鑒真大師
六次東渡,日本文化的恩人
   
蜀岡是揚州佛教繁盛區,從南朝起建造寺廟不斷。據史料記載,蜀岡之上曾匯集著禪智寺、大云寺、山光寺、香阜寺等影響海內外的寺廟,但今僅存大明寺、平山堂、觀音山,其余皆毀滅。
   
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間(457年-464年)而得名。1000多年來,寺名多有變化,隋唐稱“大明寺”、“棲靈寺”、“西寺”,五代稱“秤平”,宋代稱“普惠”,清代,因諱“大明”二字,一度沿稱“棲靈寺”,乾隆三十年(1765年)皇帝親筆題書“敕題法凈寺”。1980年,大明寺恢復原名。
   
大明寺之所以名揚海內外,其悠久歷史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這里曾經出了一位大德高僧—鑒真和尚。
   
鑒真14歲出家,從大云寺智滿彈師為沙彌。18歲從道岸律師受菩薩戒,立志舍身,弘揚佛法。20歲隨道岸西游二京,究學三藏。21歲在長安實際寺隨弘景律師登壇受具足戒。27歲回揚州大明寺,興戒壇、繕道場、建寺舍、造佛像、修塔宇、講法誦經、寫經刻石、廣施醫藥、普濟眾生,不遺余力。46歲繼道岸、義威之后,為一方宗首、持律授戒,獨秀無倫,前后授戒度人略計四萬有余、澤及遐邇,道俗歸心,仰為“江淮化主”。
   
鑒真所處的時代,正是我國盛唐時期,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特別是一衣帶水的日本,不斷派遣使節、留學生到當時的長安學習,吸取唐代的文化。其中日本赴唐留學僧人榮睿、普照等,在唐留學期間,注意物色與聘請高僧去日本傳戒授律。他們聞及鑒真是當時的律學大師,于唐天寶元年(742年),由中國僧人陪同南下揚州,聘請鑒真赴日傳法。鑒真抱著“為是法事也,何惜身命”的獻身精神毅然發愿赴日。從唐天寶元年(742年)起,先后十余年,歷盡艱險,至第六次東渡成功,將我國佛學、醫學、語言文學、建筑、雕塑、書法、印刷等介紹到日本,被奉為日本文化的大恩人。
    信息來源:m.scedyrmrs.cn 信息整理: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我們   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0-2021
蘇ICP備10068214號-2   蘇公網安備32102302010144號   技術支持:平邑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