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3-9-5 12:19:22 作者:yztpdq 來源:本站 瀏覽量:9629 【字體:
大 中 小】
魯垛鎮位于揚州市寶應縣東蕩地區,處于寶應縣圓心位置,是著名的“魚米之鄉”。魯垛鎮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鎮名源于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明朝洪武年間,有魯氏三兄弟在境內蕩中垛上開荒種地,繁衍后代,形成村落,取名魯垛。明代詩人朱應辰在《三湖曲》中云:“指顧陶家林,來從魯家垛”。從詩中不難看出當時的魯垛已成為寶應有色金屬產業比較有名氣的鄉村集鎮。歷史給這方土地濃厚的色彩,歲月磨滅不了它坎坷的印跡。
石人頭:位于魯垛鎮蕩口村石東組。相傳清末年間。這里居住何、冀二姓人家,有一條小河,架設一座小木橋直對何姓家大門。某日,一地理先生路過此橋,感嘆地對何姓家住說道:“莊上南邊有一道三岔河口,直對你家宅地,河何相沖,于直對人丁不利,要治度為安”。并指點,可以用石頭刻一人頭像,立于門前,石人面對三岔河口,擋住惡氣,消災免禍。何姓人家照做,人丁平安。后人稱此地為“石人頭”。石人頭像,代代相傳,至今仍然立于原地。
雙善橋:坐落于魯垛鎮三新村韋莊,橫跨郎兒河,民國二十五年(1926)由仲子美、周尚書二人捐資建造。磚拱機構,寬三米,長約十米。橋建成后,交通便利,百姓不再受渡船之苦。為贊頌仲、周二人造橋積善之美德,取名“雙善橋”。1955年為泄洪清障,被拆除,后為交通便利,在雙善橋原址北側建了一座木橋,現今改為水泥橋。
陶林平安橋:明成化年間,陶林民眾在成子河(今寶沙河)上建一大橋。為木質結構,橋兩頭各建一座涼亭,供行人歇息,晚間亭上有燈照明。兩座涼亭倒映于清澈的河面之中,景色十分優美,清代詩人贊陶林十景之一“樓映雙橋”,便是指兩座涼亭倒映水中的情景。傳說清代詩人陶徵(又名澄)來陶林游覽風光,在此橋遇見一位仙人,故取名遇仙橋。后陶林常年發生火災,百姓為祈求平安,遂改名為平安橋,光緒8年(1882年)重修。1954年后毀壞,現已無存。
魯氏祠家:明洪武年間,蘇州閶門魯氏三兄弟被趕散至蘇北寶應,老大在下舍魯家大舍落戶,老二在魯莊定居,老三則在(魯垛集鎮)境內一土垛上搭棚立戶,墾荒種地,繁衍后代,居民便稱為“魯垛”。至清朝年間,魯氏家族興旺,人丁增多,部分魯姓遷至魯垛東北一小舍定居。定名“魯舍”。民國15年(1926年)由魯樹田、魯益儒等人發起,集資建魯氏祠堂。祠堂坐落在魯垛老街河北,供奉祖先牌位,東西廂房各兩間,前進3間,中間1間開八字大門,有兩道門通天井至后堂。過道東西墻壁上各鑲嵌一塊石碑,陰文刻記魯氏繁衍概況及魯氏家訓。每年清明時節,魯氏人丁則聚會于祠堂內祭拜祖先。1945年,劉國梁(私營商業主)在祠堂里開糟坊。1953年改為魯垛供銷社用房,2008年又改為集鎮居民居住區。
徐氏家祠:坐落在魯垛鎮五頃村后徐舍。建于民國16年(1927年),由徐氏族長徐少青秀才倡建,并自獻耕地18畝,祠堂宅院占地6畝,四周園溝吊橋,正堂房屋3間,東西廂房各1間,前庭3間,計8間,磚瓦結構。大門兩旁有直徑88公分圓形石墩一對,石獅一雙。前庭室內墻壁有石刻碑文數則,徐氏宗譜圖一幅,后殿供祖先牌位80余座,院內天井有松樹兩棵,院后有竹林一片,宅院四周樹林成蔭。1953年拆毀改建后徐小學。
朱氏家祠:坐落在魯垛鎮朱斗村橋西組。建于1815年由朱氏第9代莊主朱萬俊倡建。宅院四周環河,占地9畝,大殿3間,東西廂房各兩間,前殿1間,計8間,磚瓦結構。殿內供奉神像和數十座牌位。毀于1940年。
魯氏牌坊:清咸豐年間,魯垛魯張氏丈夫早逝,她不僅苦心撫育遺腹子魯躍,使之成為
清朝秀才,還代夫孝敬公婆二老,美德廣傳鄉里。清朝朝廷曾為其在郎兒河東閘水灣處立一節牌坊,予以褒揚,現已無存。
孫徐氏牌坊:清道光年間,魯垛村魯舍孫有用不幸早故,其婦孫徐氏(時年23歲)遵婦道,遵守貞節,行孝道,苦心二子(孫寶樹、孫寶和)成人。其孫孫樹華(秀才)將祖母之事跡呈奏朝廷,請立牌坊。皇上親允,下旨為孫徐氏立節孝牌坊。予以褒揚。節孝坊為磚石結構,高約丈余,寬約一丈五尺,坐落在魯舍(今魯垛村魯東組)小河北。民國二十年(1931年)發大水時倒塌,現已無存。
信息整理: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來源:中國
.魯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