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三区_黄色片香蕉视频_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_精品一区久久

這片古老的湖蕩水清見底,可觀魚兒游弋
1、氾光湖 一種鄉土文化映像
    在去氾光湖之前,我特地請教了原寶應水利局副局長徐炳順,他特別提醒我說,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氾光湖其實就是寶應湖,只不過在不同的時期用不同的稱呼。這一點,得到了老氾光湖人董金龍的認同。“同一個湖,兩個名字。”不過,董老也認為,當地也有很多人至今依然習慣稱氾光湖,這種稱呼,是一種鄉土文化的延續,從而可以旁證“氾光湖”這一古名稱的存在。“我也查了一些資料,歷史上寶應湖并不是一個成片的湖,現在寶應湖所在的區域,曾被分隔為大大小小多個湖泊,也許,這眾多的湖泊中,就有一個較大的湖叫氾光湖。也有人說以劉堡為界,北因臨近寶應城取名寶應湖,南稱氾光湖,湖南北闊10里,東西長30里。”
    依據氾水鎮志,行政區劃上的氾光湖所在的區域是“南至大汕子隔堤(寶應湖與高郵湖分界線)、北到北河口、西抵金湖的一方面積約5萬畝的水域”。
    湖的名字叫寶應湖也好,稱氾光湖也罷,氾光湖作為一種文化映像,已深深嵌入這一方水土,而這也是后來氾光湖鄉鄉名的來歷。 
    董老是老氾光湖鄉的“活地圖”,聽說我去采訪,他很熱情,主動請纓當我的向導。
2、奪糧圩 氾光湖區最早的圩
    “整個原來的氾光湖鄉原本就是氾光湖湖蕩。”站在“奪糧圩”上,董老開門見山地說,“你看看我們這一片地方,都是低洼地。過去沒有圩的時候,這里年年都會被水淹。”
    奪糧圩,是氾光湖地區最早夯起來的圩之一。“這個圩,我記得是1963年前后開始堆的。那時,氾光湖鄉還剛成立沒有多久,人多地少,要向荒地要田。”
    1963年,正是大集體時代,夯圩可以掙工分,“根據年齡、性別、力氣大小,工分有高有低。同樣的勞動時間,年輕的力氣大的男勞動力獲得工分相對多一點,這也有一點按勞分配的意思在里頭。”
    奪糧圩,東抵京杭大運河,西達氾光湖邊,全長12公里。顧名思義,奪糧圩就是為了跟湖水搶奪糧食。
    奪糧圩的建成,成為氾光湖鄉最大也是最得民心的工程。“當時,人們只要有地種就很高興了,而奪糧圩造好后,一下子增加了好幾千畝土地。”董金龍回憶。
    圩田的增加,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移民”。“這些移民,大多都是寶應其他鄉鎮的,如射陽湖鎮、柳堡鎮等地,由縣政府發通知,采取自愿報名的形式。” 人口的增加,土地再次成為稀缺品。“隨后,鄉里再次夯圩,一批圩相繼造成。”董老說,這些圩田,同樣是向氾光湖的湖蕩地區“索取”,“總體看來,奪糧圩對原氾光湖鄉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圩的意義不僅在于擋水造田,還成為氾光湖人居住的高地與交通要道。奪糧圩上,沿途建有不少民房,清一色的青磚石棉瓦。而且,房子大小、結構相差無幾,一般都是3-4間房。后來,隨著環湖圩的建成,奪糧圩的地位不再顯著。但這圩肯定不會拆平,圩上已經澆筑成水泥路,直通湖邊。
    “圩內和圩外的水位差比較大,因此常有湖水滲透進入圩內。”董老告訴我,眼下相關部門正用水泥澆筑環湖圩,“澆筑有1米多深。工程完工后,環湖圩就會成為一條環湖觀光旅游線。”
3、北河口 交通要塞通向湖區
    1961年,氾光湖地區成立氾光湖公社。雖然處于湖蕩地區,但卻沒有一條暢通航道。因而,交通成為公社發展的最大難題,“糧食運不出去,肥料運不進來。”正是在這種情形下,氾光湖公社在鄉民集中居住的地區開挖了一條河流——中心河。
    中心河連通氾光湖,與湖水交界的地方,人們俗稱北河口。開車的司機說,有北河口就有南河口,只不過南河口那的河已經淤塞了。北河口原本有一個小型的水閘,方便村民進入。后來,隨著京杭大運河上汽渡和輪渡的開通,氾光湖人不再駕船由氾光湖北上到寶應或南下到高郵,而是經擺渡走淮江公路南去北往。眼下,京杭大運河上正在建一座通往氾光湖的公路橋,這橋建好后,氾光湖人就將結束擺渡的歷史。
4、臨湖觀魚 “水清魚讀月”
    在去氾光湖邊的時候,董老就一直在強調說氾光湖水質很好。而在走近之后,我才發現這里的水確實清可見底,而且有小魚在水中游弋,一見人影,便鉆進水草中,讓人不禁想起“水清魚讀月”的經典詩句來。
    透明的水中,有不少的水草;水面上,白翅浮鷗(當地人稱白鷺鷥)不知疲倦地戲水;在漁船和竹竿上,停滿了白腰雨燕,輕輕一聲咳嗽,它們就一驚而飛。
漁民老陳正在住家船船頭清撿螺螄,住家船的一旁是一艘小型快艇。老陳告訴我,水里的水草都是人工栽植的,已很多年了,現在已能在水中自然繁殖。水中的小魚,都是小鯽魚,多著呢。
其實,老陳們的收入不是捕撈,而是養殖。湖面上,大面積都是圍網,里面養著螃蟹。近些年來,螃蟹價格高,這也讓老陳們富了起來,“很多人跟我們一樣,都買了小快艇,出去喂蟹、拉蟹都開快艇。”
    湖邊一處空地上,被挖成一個個長方形的小池子,池子上方有網覆蓋。老陳說,這些池子都是蟹苗暫養池(蟹苗入湖前的中轉站),池子上的網是防鳥網。老陳跟我解釋說,蟹苗從沿海生產廠家買回來時,要讓它們慢慢習慣本地環境的淡水。只有在暫養池子里生活一段時間后,才會放養到湖里。暫養池里,也是布滿了水草,湊近能看到一個個小螃蟹在水草間穿梭,“這些水草既可以遮陽,也可以當飼料吃。”
5、多災多難 曾是“湖漕第一患”
    氾光湖,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湖泊。徐炳順說,氾光湖曾被稱為“湖漕第一患”。原來,在明代初期時,漕運船只行走在白馬、氾光、高郵、邵伯諸湖中,運道經過湖泊,遇到風浪,沉船時有發生。高郵湖湖面寬闊,風浪大,原是湖漕最危險的湖段,但明弘治時開挖了康濟河,避開了高郵湖的風濤之險;而氾光湖沒有及時實施河湖分開,成了淮揚湖漕中的“第一患”。
    氾光湖是漕運運道“咽喉”,換句話說,就是漕運的必經之路,由此往南經高郵、儀征通到長江,向北經淮安、清江浦達淮河。氾光湖湖面寬廣,水勢彌漫,每遇洪水,橫流沖決。據記載,當時 常年有3位有經驗的老人在此觀測天氣,指引船只行進,但如途中偶遇風濤,只有棄船逃命。
    前人對于氾光湖的風濤之險有過詳細描述——東西相望,浩渺無涯,洪濤迅浪,不時常作,加以西風號起,洶涌排空,蕩擊石堤,摧殘舟楫。而“葬之魚腹”者,“每月都有發生”。據記載,萬歷十年(1582年),“千余艘船一風而盡,死者千余人,浮尸無算,慘不忍言,冤氣彌湖。”而直到1584年,隨著弘濟河的開通,漕運運道實現了“河湖分開”,氾光湖才摘去了“第一患”的帽子。
6、祈禱平安 獨特的漁家習俗
    如今的氾光湖,不再“水勢彌漫”,即使是洪水季節,因為有圩堤的阻攔(包括大汕子隔堤在內的大大小小的堤壩),氾光湖湖區的人們也不會因水而遷徙。
    而在董老的記憶里,他小的時候,就曾因洪水而隨家人投親靠友。“水漫過來了,我們把家里值錢的東西簡單打包一下就走了,等水退了再回來。”正是常年遭遇洪水襲擾,氾光湖的漁民們,也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祈禱平安的習俗。
    漁民老丁回憶,過去,湖區的漁民根據捕撈工具分成籪幫、閉封幫、老鴉幫等,每幫都有幫頭,幫頭負責組織本幫生產。一年開捕之日,或捕魚不豐之時,每幫都會舉行“大王會”或“童子會”,祭祀“七公大王”、觀音老母等,祈求捕魚豐收。 
    漁民造船,上船頭板(俗稱“上船頭”、“上龍口”)時,板下墊著“順治”銅錢;親友送豬頭、鯉魚、公雞等,圖個吉利。新船下水時,船頭要系上“喜紅”,船上搭彩門,鳴放鞭炮。
平時,在船上生產、生活也有很多禁忌,忌說“沉、陳、成、盛、范、翻”等字眼。坐在船頭,腿腳不能掛鞋,鞋子倒置或橫放,不能順擺;跳板不能坐人。
    如今,很多禁忌已沒有了,但造船修船的禮儀依然存在。有意思的是,原氾光湖鄉的很多人話音都帶有一個尾音m,比如噴,他們會說成pem。研究人員對這種現象正進行分析研究。
氾光湖特產
有機大米
    洪水曾經給氾光湖帶來災難,但也為氾光湖帶來了財富。年復一年的淤泥堆積,氾光湖湖蕩地區沃土一片,即使是在農耕技術不發達的過去,這里也會有不少的高產田。而在現代農業發達的今天,這里開始了新的農業發展模式——有機大米。眼下正是插秧高峰期,我就在有機大米基地看到,每一塊秧田都有一群鴨子巡回穿梭。這些“鴨子軍”每天的任務就是在稻田嬉戲、吃草食蟲,這種利用鴨子吃蟲除草的水稻種植模式,正是目前世界最先進的“有機水稻稻鴨共作技術”。
氾光湖人文
氾光夕照
    氾水鎮舊時有“八景”一說。民國期間,氾水有一位圖畫愛好者,曾作八幅氾水風景寫生畫,題為《氾水八景》,八景為:紀莊春柳、魁樓鴉墨、東園荷月、瓦甸歸樵、東溪漁艇、靜居梵音、氾光夕照、運河雪渡。后人每景曾以一詩記之,其中《氾光夕照》云:草灘青青牧笛歸,野鴨如云映落暉。炊煙裊裊風帆過,夕陽照水紅燭燃。
氾光湖地理
古老湖蕩
    寶應縣氾水鎮京杭大運河以西,有一片古老的湖蕩,這湖蕩,就是氾光湖;而在蕩區,曾經有一個鄉鎮——氾光湖鄉,2000年合并到氾水鎮。據稱,原氾光湖鄉,便是圍湖、圍蕩“圍出來的鄉鎮”。在一條又一條圩的阻隔之下,氾光湖“溫順”了許多,保了一方平安。
    信息整理: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來源:寶應新聞網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我們   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10-2021
蘇ICP備10068214號-2   蘇公網安備32102302010144號   技術支持:平邑在線